新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春风1991 > 第935章 南方铁建

第935章 南方铁建(2 / 2)

手续和资质没问题了不代表着就万事大吉了,国家有政策,铁老大不能和政策对抗,但是具体到落实这块就是另一回事了。

省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提出将粤省铁路建设这块独立出来,成立股份制公司,说白了就是要从铁老大手里把本省的铁路建设和运营大权夺过来。

到底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面说了,粤省就是负责探路的,负责摸石头过河的,就是一块大的试验田。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加上省府下了死力气,这个事情总算是办下来了,也正因为如此,粤南高速铁路计划才拖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

粤省铁路集团成立之后,立即和南方铁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粤南高速铁路开建,采取的合作方式与高速公路一样,南方实业投资,南方铁建建设,粤省铁路集团运营。

这么看,似乎钱都被南方实业赚走了,从名字就能看得出来,南方铁建是南方实业的全资子公司,左手倒右手的事情。

其实不然。

南方实业现在根本不想自己动手干了,投资就能获利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再去搞一个实体。

但是省府希望南方实业搞一个铁建实体出来作为总包,肖家炳提出,粤省铁路集团和南方实业合资成立南方铁建作为建设总包,但是省府没有同意。

这种操作方式在今天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因为这对省府来说简直是在送钱啊。

但是,在国内的高速铁路这块还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高速铁路怎样建,连铁老大都还没有搞清楚,省府当然不会冒险出资参与成立合资公司。

不能说省府胆小谨慎,作为人民政府,把风险降到最低是必然的,这是为了财政安全着想,总比一些拿着财政的钱做各种冒险的地方要强的。

鉴于此,姚远拍板决定,南方实业承担最多最大的风险,提供一揽子服务,也就是说,南方实业出钱出力把高速铁路建好之后,再交给省铁路集团运营。

涉及引进高铁技术问题,单靠省府显然是很难的,而春风集团旗下的进出口公司是专门做高技术引进业务的,做起来是轻车熟路的。

一路聊着,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粤城北站,这是一个现代化的铁路车站,是规划中的粤城市的两个枢纽高铁站之一,另一个则规划在了城南,一北一南。

姚远沿着进站通道开上了出发大厅,一行人下车转悠了起来。林小虎看到有工地的负责人警惕地走过来,于是便迎上去,出示了证件,道,“同志你好,我是南方实业总经办的,过来看看项目的进展。”

如果不出示证件表明身份,他们会被赶出来,工地重地不允许闲杂人等进入,工地的秩序是非常规范的。

林小虎不敢亮出春风集团副总裁的身份,用了以前的一个身份。春风集团成立之前,姚远是通过南方实业控制其他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成员就是他的助手们,包括林小虎。

春风集团是有一套统一的证件系统的,做得非常正规,内置芯片,而且有防伪标识。

工地的小负责人看过林小虎的证件后,态度马上谦卑起来。

林小虎查过了对方的证件之后,道,“我记下你的单位和名字了,不要报告不要声张,我们看看就走。”

这个小负责人是南方铁建的,闻言连连点头,看见林小虎示意他忙自己的去,他就一步三回头起走了。

南方铁建作为总包单位,施工这些是可以分出去给其他公司做的,但是因为是国内第一条高速铁路,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南方铁建只能耗巨资招了一批专业技术工人和一大批经过培训的农民工,自己搞了一支庞大的施工队伍。

此时的农民工都是年轻人,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强。

按照总部集团的要求,所有进入春风集团及其子公司、控股公司工作的人必须要签署劳务合同,也就是说是正式工,因此,南方铁建搞了这么大一支施工队伍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根据会计师团队的计算,这条高速铁路是没有什么钱赚的。

姚远不好走远,也不好待太长时间,工地负责人很快就会知道这边的情况,到时候免不了要惊动省城方面,他匆匆地走马观花式地看了一圈离开了。

这会儿是下午的五点多,距离晚饭时间还早,姚远索性直接驱车前往黄埔造船产业基地,去那里看看,吃了晚饭之后直接赶往深市在做休整。

此行即是自驾游,也是对自己在国内的产业的一次巡视,颇有一些“朕的天下”的感觉。

他学起了林威,拿起了笔记本和笔,把一些心得体会和对产业发展的思考写了下来,在脑子里形成一副产业发展规划图。已经1998年了,他不能只是站在企业的高度看问题,而是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站在全国工业发展的高度。

他自认为这是他的历史使命。

借助方向造船八百多万吨的订单,以黄埔造船厂为主,迅速形成了一个船舶制造基地,因为有历史积累,这边的发展势头呈现出比方向临港工业园还要猛的样子。

因为整个八十年代,南港当时的市府把本地区的经济定位为以农业为主,走了整整十年的弯路,错过了关键的起步发展的十年,哪怕有春风集团的强力支撑,依然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成为姚远理想中那个华夏南方最强大的工业城市。

现代农业是有搞头的,南港地区也适合,因为有着大片良田,但当前搞现代农业是在和农民争利,这个事不能干。

说白了,目前至少在南港地区是还没有具备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条件,等到相当一部分农民转化为农民工、城镇工人之后,农村的常驻人口大幅减少了之后,发展现代化农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华夏的农业人口太庞大了,在城市具备维持其中相当一个部分人口的生活之前,发展现代化农业是不可取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