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公主会来,他带着村里的几位长者在村口等待。
大雪纷飞中,看到他们穿着满是补丁的棉衣,谢知意鼻子发酸,义顺翁主作大孽了!
褚林跪倒在路边,颤声道:“老朽褚林叩见公主千岁千千岁!”
“褚村长不必多礼,诸位族老也请起,这样的天气,你们还特意在此等候,这让我怎么过意的去。”谢知意抬手虚扶,“雪这么大,还是先进村再说吧。”
褚林苍老的面容上满是谦卑与感激:“公主体恤我等小民,实乃槐序村之大幸。请公主随老朽来。”
一行人踏着泥泞的路,缓缓步入村中。
沿途所见,皆是简陋的土坯房,茅草屋顶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雪,偶尔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却也难掩村庄的贫困与萧瑟。
“公主,这边请。”褚林引领着谢知意一行人来到了稍为整洁的土坯房前,这里便是村中较为宽阔的议事厅。
屋内,炉火微弱,却尽力散发着暖意,几张破旧的木桌木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几幅褪色的年画。
“公主,地方简陋,望公主莫要嫌弃。”褚林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安和惶恐,生怕怠慢了谢知意。
谢知意轻轻摇头,温和地问道:“褚村长言重了,褚村长,村里有多少人口?多少田地?除了种田,还有什么其他营生?”
“回公主话,槐序村现有村民五百一十七口人,田地共一千二百余亩,但只有三百亩良田,其余八百余亩,皆是山田,收成极为有限。至于其他营生,村中年轻力壮者多会编织些竹筐、草席拿到邻近的镇上去卖,以补贴家用。妇人们则织布绣花,做些手工活计,只是收入微薄,仅能糊口。”褚林说到这里,眉头紧锁,眼中满是忧虑。
谢知意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疼惜,“那村里的孩子们呢?他们可有机会读书识字?”
“虽然大虞皇帝准许我们这些藩国移民参加科举,但村里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这么些年来,在科举上,无一建树。”褚林叹了口气,“况且,村里条件有限,连基本的温饱都时常难以保障,哪里还有余钱送孩子们去城里读书呢?大多孩子,都是跟着父母学些生计,早早便帮衬着家里了。”
“读书方能明事理,在村里建学堂势在必行。陈进忠。”谢知意唤了一声。
“奴才在。”陈进忠立刻上前一步,恭候差遣。
“你留下来,把这事办好了再回清漪园。”谢知意顿了顿,“五天时间够吗?”
“足够了,公主。”陈进忠答道。
谢知意笑着看向褚林,“褚村长,田地的事,等开春,我会请农师来看看山田适合种什么。”
“公主大恩大德,槐序村上下没齿难忘!若真能如此,我们村定能有所改变,村民们的生活也定能好起来。”褚林等人都激动地道。
“一切都会慢慢的变好的。”谢知意认真地说道。
谢知意在槐序村用过午膳,才回城。
看着远去的马车,褚林感慨地道:“小商,我们终于等来了一位好主子。”
秦商轻轻点头,“公主殿下不仅心系百姓,行事果断周全,而且眼光长远,有这样的主子,是我们之福。”
旁边几位村民也纷纷附和,“有了公主殿下,我们以后的日子,会一天好过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