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生活中的一百个心理学效应 > 第27章 病理性诡辩:当杠精成了精,科学教你如何“反杠”全攻略

第27章 病理性诡辩:当杠精成了精,科学教你如何“反杠”全攻略(2 / 2)

2.\t用“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作为万能开头:当你听到对方频繁使用“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样的句式时,就要小心了。这往往是他们想要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点,并且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反驳。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只是享受那种与他人争论的过程。例如,“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地球是方的吗?”这种明显违背常识的言论,就是典型的病理性诡辩的表现。

3.\t把“科学”读作“科邪”的奇妙口音:这里并不是真的指口音问题,而是说有些人对科学持有一种极端的否定态度,只要一提到科学,就会表现出不屑和反感,仿佛科学是一种邪恶的东西。他们会用各种没有根据的理由来质疑科学的权威性,比如“科学都是骗人的,那些科学家都是为了赚钱才搞研究的”。这种对科学的盲目否定也是病理性诡辩的一个重要特征。

反制策略三原则

1.\t降维打击法:用幼儿园绘本式的比喻回应。当遇到病理性诡辩者时,不要试图用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逻辑去说服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理会这些。相反,你可以用一些简单、形象的比喻,就像给幼儿园小朋友讲故事一样,让他们能够更容易理解你的观点。比如,对方说“手机辐射会致癌,所以不能用手机”,你可以说“手机辐射就像太阳光一样,虽然有辐射,但只要不过度接触,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危害的,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太阳光晒伤就永远不出门一样”。

2.\t能量守恒术:消耗对方更多计算资源的追问。通过不断地追问对方一些细节问题,让他们陷入思考和解释的困境,从而消耗他们的精力和时间。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诡辩了。比如,对方说“这个产品不好用,因为它的包装太丑了”,你可以追问“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包装才好看呢?包装好看和产品好用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通过这些追问,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观点缺乏合理性。

3.\t太极推手式:“您说得太对了!能具体说说这个观点在哪些方面正确吗?”这种方式就像是打太极一样,不直接与对方对抗,而是顺着对方的话往下说,然后巧妙地引导对方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对方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观点存在漏洞,从而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比如,对方说“所有的水果都不应该吃,因为水果里有农药残留”,你可以说“您说得太对了,农药残留确实是个问题。那您能具体说说哪些水果的农药残留最严重,我们应该怎么避免呢?”这样既没有直接反驳对方,又能让对方思考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五、自救指南:当发现自己“成精”时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病理性诡辩的状态,却浑然不知。那么,如何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呢?个测试,你可以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自我检测问题

1.\t最近3天是否在早餐前否定过3个以上观点?

2.\t看到“研究表明”时是否本能想查作者学历?

3.\t是否觉得全世界都不懂“真正的真相”?

如果你的回答中有2项以上符合,那么你可能已经有了病理性诡辩的倾向,需要尝试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调整:

调整方法

1.\t强制沉默练习:在反驳前默数7秒。当你听到不同的观点,想要立刻反驳时,先在心里默数7秒。这7秒钟的时间可以让你冷静下来,避免冲动地做出回应。在这7秒钟里,你可以思考一下对方的观点是否有合理之处,自己的反驳是否有充分的依据。通过这种强制沉默练习,逐渐培养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

2.\t观点换装游戏:每天故意支持一个反对的观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天选择一个自己平时反对的观点,然后努力去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通过这个游戏,你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强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和包容能力。比如,你平时一直认为传统的实体店购物比网购好,那么今天你就尝试从网购的便捷性、价格优势等方面去思考,看看能否找到支持网购的充分理由。

3.\t谬误bgo卡:随身携带常见逻辑谬误清单自查。制作一张包含常见逻辑谬误的清单,如偷换概念、循环论证、滑坡谬误等,然后随身携带。在与他人交流或者自己思考问题时,对照清单检查自己是否使用了这些逻辑谬误。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逻辑错误,及时进行纠正。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避免陷入病理性诡辩的陷阱。

六、专业干预:当语言变成武器时

对于那些病理性诡辩症状较为严重,已经对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了较大影响的人来说,仅仅依靠自我调整可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求专业的干预和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一些特殊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病理性诡辩的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技术

1.\t思维记录表:把“他肯定在骗我”转化为“他可能有不同信息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对他人的言论和行为产生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判断,这些想法会进一步引发他们的诡辩行为。通过填写思维记录表,患者可以将自己的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尝试用更合理的思维方式去替代。比如,当患者听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心里可能会想“他肯定在骗我,故意和我作对”,这时,患者可以在思维记录表中写下这个想法,然后分析这个想法是否有依据,最后将其转化为“他可能有不同的信息源,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了解彼此的观点”。

2.\t现实检验法:给每个绝对化判断标注可信度百分比。病理性诡辩者常常会做出一些绝对化的判断,如“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这个事情绝对不可能成功”等。这些绝对化的判断往往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会导致患者陷入错误的思维模式。通过现实检验法,患者可以对自己的每个绝对化判断进行反思,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其标注一个可信度百分比。比如,对于“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这个判断,患者可以思考一下自己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