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朱棣担心的就是这个。
朱棣也表示:“如此手段,倒是有些朕当年的雄风了。
当皇帝嘛,没有点手段怎么行?
朕以前还觉得他太过于仁慈了,和朕的大哥朱标一样,在人人眼中都是仁慈厚道的。
当初太祖就不喜欢他这样。
如今朕也是不喜欢太子太柔。
现在来看,他倒是也能够狠得下心来啊。
这一点算是他过关了,没有一点魄力,如何管理这偌大的天下。
当初朕也削藩,还有就是豢养了很多皇亲!没有一点手段,这江山怕是还会出现晋朝的八王之乱。”
朱棣说起年少时候的英明,嘴角不由得上扬。
他是真觉得自己做对了,才有现在的永乐盛世。
姚广孝听到这里,本来不想去泼朱棣冷水的。
在朱棣的得意手笔里面,就是他的削藩,然后把这些藩王的军权给夺了,用钱用优待去腐蚀这些人。
这样的确没有人会造他的反了。
可是一代一代下去,这些藩王的子子孙孙就会越来越多,朝廷的负担也就会越来越大。
把朝廷大多数的钱,用来养一些对大明没有什么作用的人,这算什么得意的手笔。
这分明就是败家的行为啊。
把这些钱给百姓,用来发展大明的各行各业不是更好?
这一点姚广孝以前只是敢在心里想想,并不敢说什么。
现在朱高炽已经对此做了改革了。
他要让这些藩王以及藩王的后代,也加入到大明的建设中来。
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藩王他们虽然是皇家的后人,有着皇家的血统,可是也不能成为朝廷的负担。
他们可以选择一项业务来进行学习和管理。
这已经是朝廷给予他们很大的条件了。
实在不行的,能力有限的,只能由朝廷安排一个闲职位,让他们去做。
然后他们也就只能去领相应的俸禄。
这些后代想要过得好,还是要努力学习,求科举也好,走武功也罢,总之,要是不努力,那么一代一代就会越来越差。
最后可能是一无所有,这种政策,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还要更加的好。
朱棣听到这里,他觉得十分的震惊。
‘这些藩王能够同意吗?
他们会不会联合起来闹事?”
姚广孝点了点头。
“是的,太子殿下说的时候,其余的一些官员也表达了此种担忧。
但太子殿下回答的是,他们不同意也得同意,没有商量的余地。
如果敢因此闹事,那么就以造反论处,直接全族杀之。
天子,那不仅仅要有手段,还得有实力。
不是靠官员推荐的,而是靠实力来的。
他们有实力,那就来打,打下来了,江山就给他,打不下来,那么就该被杀。
这就是规矩和道理!”
听到这话,朱棣异常的兴奋起来。
“好样的,不愧是是朕的儿子,有种!”
“要是朝廷下达个什么命令,还需要看他们的脸色,那朕都要御驾亲征铲除奸佞才行。”
“今晚将大家都召集过来议事吧!朕也要做点事情了。”
“是”
姚广孝合掌,庞林等人也各自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