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大理寺审案(1 / 2)

上午。

大理寺。

今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大理寺的正堂上悬着一块“明镜高悬”的匾额。

郑善果居中而坐,左右两旁侍立着数十名狱卒,手持木杖,一个个面无表情。

在郑善果的旁边坐着一名主簿,准备记录审理案件的经过。

在屏风后面,郑善果的母亲也来了。

有人给老太太搬来了一把椅子,又为她沏了一杯茶。

郑善果的母亲是崔氏,她乃是清河崔氏家族的女儿。

在她十三岁那年,嫁给了郑诚,后来,生下了郑善果。

崔氏知书达理,非常贤明。

数年后,郑诚在讨伐尉迟迥的战斗中死了。

因为郑诚是为朝廷的事而死,因此,郑善果在很小的时候便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

朝廷先是封他为开封县公,并享有一千户的食邑。

到了开皇初年,郑善果又被封为武德郡公。

郑善果十四岁时,被授予沂州刺史,后又改任景州刺史,不久,又担任鲁郡太守,直到现在,任大理寺卿,深得隋炀帝的信任。

崔氏是一位有独立思想,坚持原则,有气节操守的女性。

她二十岁便守了寡,她的父亲崔彦穆想让她改嫁,她抱着郑善国对父亲说:“作为一名女子,要从一而终。

既然我的夫君已经死了,那么,这就是我的命,我也认了,好在还留下这个孩子,郑善果是郑家唯一的血脉,我要好好教育他,把他抚养成人。

我若抛弃孩子是不仁慈的,我若改嫁,对不起死去的夫君,让我违背礼节,抛弃孩子,我是做不到的,我宁愿剃光头发,以表明我的心迹。”

“好吧。既然你心意已决,为父也就不勉强你了。”她的父亲见她执意不肯改嫁,长叹了一声,也就随她去了。

她博览群书,包括各种史书,因此,懂得治理地方的方法。

郑善果处理政务或者审判案情,她经常在屏风后面倾听。

如果郑善果分析判断得准确、合理,处置得当,她就会很高兴;

如果郑善果审判得不合理,随意动怒,滥用刑法,施展威风,摆官架子,她便会回到后堂,蒙着被子哭泣,而且不愿吃饭。

郑善果是个大孝子,得知后,非常惶恐,跪在床前,不敢起身。

崔氏对郑善果说:“我不是生你的气,是为你们郑家而感到惭愧。

自从我嫁到你们郑家,成了郑家的媳妇,为郑家洒扫庭院,洗衣做饭,这是我的荣幸。

因为你的父亲也十分俭朴、勤劳,为人正直,不幸你父亲早早地阵亡了。

你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我又是个寡妇,作为母亲并不能完全代表父亲,母爱和父爱是有所不同的,我对你的教育只有仁慈,没有威严,这样的教育是不全面的,不利于你的健康成长,我非常担心不能把你教育成人,怕你的人格不健全。”

郑善国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十分愧疚,因为他知道母亲这一生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崔氏继续说道:“你父亲为官清正,两袖清风,从来没有私心,最后,以身殉国。

虽然他死得早,却留下了美名。

我希望你将来能和你的父亲一样,做一位对朝廷有卓越贡献的忠臣。

如果你不懂得礼数规矩,不学无术,将来怎么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呢?”

郑善国跪在那里,静静地聆听母亲的教诲。

“你再想一想,你从很小的时候就继承了你父亲的爵位,直到后来,成了封疆大吏,那么,这些是你自己的本事得来的吗?”

“不是。”郑善果听了,脸上一红,觉得更加惭愧。

“你不想想这些,却随意生气耍威风,骄傲放纵,纵情享乐,败坏政事。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

那样一来,对内败坏了家族的好风尚,甚至会丢掉爵位和官职;对外乱了朝廷的法令,自取其罪!

如果是这样的话,将来我死了,到了地下,又有何脸面去见你的父亲呢?”

“母亲教训的是!”郑善国,不胜惶恐,再次叩头。

崔氏非常勤劳,简朴,穿着也十分朴素。

自从她守寡以来,便不再涂脂抹粉。

她经常自己亲自织布到深夜。

郑善国看在眼里,非常心疼,就对他母亲说:“我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三品官,我的俸禄足够我们生活,你又何必如此辛苦呢?”

崔氏听了之后,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原以为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长大了,该懂得天下的道理了,现在看来,你还是没有懂,做人自给自足是天经地义的。

你所得到的那些爵位和俸禄,那是朝廷为了感激你父亲以身殉国而给你的,你应该把它们拿出来赏赐给亲戚和下属,怎么可以全部据为己有,纵情享乐呢?

再说了,纺纱织布是妇女应该做的事,上自皇后,下至士大夫的妻子,以及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我们的将士在外面行军打仗,难道不需要过冬的棉衣吗?

这些棉衣又从哪里来?难道不是天下的妇女一起纺织的吗?

人一旦懒惰,便会骄傲放纵,因此,人必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勤劳持家,这样才能更好地修身养性,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郑善果就是这样在他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逐渐成长起来的。

皇上派御史大夫张衡去考察天下官吏的政绩,郑善国名列第一,因此,把他提拔为大理寺卿,掌管天下的刑狱。

郑善果坐定之后,吩咐了一声:“来呀,带犯人乔令则。”

时间不长,乔令则被带了上来。

只见他身穿囚衣,带着枷锁、镣铐,头发凌乱,已经没有昔日的威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