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为自己带着朱雄英来是向他们诉苦来了,是来告状来了。董伦想了想也觉得说得通,毕竟当初太子朱标的几个胞弟,可是没少被青田先生、被宋濂先生等人吐槽。
这种气急了跳脚来找皇帝说是教不了的事情还是时常发生的,要不然揍儿子也不会成为洪武皇帝在前期一项不可懈怠的工作。
“太子殿下,下官带太孙殿下来,不是要……”
“董大人不必再为他说好话了,我知道……”还不等太子朱标说完,董伦一下子站起来挡住了太子朱标。
“陛下,太子殿下,臣要说的是……”
一直坐在椅子上的皇帝朱元璋听到这句话之后,也站了起来。他知道这个时候需要他站出来接力太子朱标,再次把话语权抢回来。
“好了!咱不会让你白受委屈!”皇帝朱元璋一脸严肃的看着大孙朱雄英道,“朱雄英你到墙边站好了。”
然后转头又一脸和善的看着董伦道,“董爱卿,你受了什么委屈,慢慢道来!咱一定不会坐视不理,一定会给你一个说法。不过,这孩子皮是皮了些,但孩子还是好孩子的。”
“呼——”
董伦长舒一口气,这下总算是轮到自己说话了。陛下和太子殿下真是一点也不给他插话的机会啊!
“来人,给董爱卿上杯茶。”皇帝朱元璋道,“先喝口茶消消气,不着急慢慢说!”
“陛下、太子殿下,臣这次带着太孙殿下过来,是想让陛下能允准给太孙殿下几天假,同时也给臣几天假!”
还不等董伦继续往下说,皇帝朱元璋就道,“给董爱卿几天假缓一缓也是应该的,至于这小子不给他放假。给董爱卿放假的这几天让他多抄几遍书!”
“对!这小子还好意思请假?”太子朱标忙跟上皇帝朱元璋的节奏。
“陛下、太子殿下,我想你们二位是误会臣的意思了。”董伦道,“太孙殿下的课业很好,学的也很快,可以说是无师自……啊不对,是一点就通!”
“太孙殿下对臣这个当师父的也很敬重,所以压根不存在陛下和太子殿下担心的这回事!”董伦总算是把事情说明白了,心想着这下子你们父子二人就别再整这一出了。
“啊?”
此时,在上面的皇帝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父子二人愣了,俩人在本应该上课的时辰,跑到自己的奉天殿来,居然不是来告状的?
这不对啊,这跟以前的剧情走向完全对不上号啊!
在皇帝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父子二人的惊讶之下,董伦继续道,“真的不是太孙殿下犯了错,而是我们师徒二人,有另外一件别的事情,希望可以获得陛下批假的恩准。”
在上面的父子二人也松了一口气,不是来倒苦水的就好。
“那你们师徒二人前来奉天殿所为何事啊?”皇帝朱元璋好奇询问他们,毕竟以往这种师父和学生一起出现的时候就是师父被学生气坏了,要辞职不干了。
“臣今日带太孙殿下过来是为了探险船队带回来了的那一船可以造福大明的农作物,那一船可以让大明百姓吃饱穿暖的农作物!”董伦一边情绪激动地说着,一撮山羊胡同时也一颤一颤的。
“探险船队?”
“带来了可以造福大明的农作物?”
“能让大明百姓吃饱?”
父子二人立刻从上面快步走了下来,然后来到了朱雄英身边询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董伦疑惑地看着朱雄英道,“陛下和太子殿下不知道这件事情吗?”
“当然不知道了,这是我来文华殿上课前刚刚收到的这封信,还没来得及把这一消息告诉大父和父亲呢!”朱雄英说着就将怀里的那封信掏了出来,递到了大父朱元璋的手里。
“大父、父亲,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朱雄英道,“对了,大父!你们要对照着我给的小册子,翻到记载着美洲农作物的那一页对照着看就明白了!”
“马铃薯!”皇帝朱元璋一边说着,太子朱标一边从小册子上找到了关于土豆的记载。
“如此高产?”太子朱标诧异,然后继续往下看其他的作物,当看到番薯的时候,他们再也绷不住了。
“这是真的,这不可能吧?”皇帝朱元璋也觉得这不是真的,虽然朱雄英给他的小册子上写着,但他也只是当做一个传说来看,没想到真的找到了。
“当然是真的!”朱雄英抱着跳到他怀里来的狮子猫飞玄真君,一边逗弄着猫,一边解释着。
“陛下、太子殿下!”董伦道,“臣想着没有人比太孙殿下更熟悉这些作物,马上就是农忙的时候,臣想着等这几船种子送来,就立刻让太孙殿下亲自做示范,告诉大家如何种植,什么样的土地适合种植,种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食用。”
“民以食为天,百姓的吃饭问题那就是头等大事。”董伦道,“而且粮食的产量提高了,百姓们纳税也就多了,大明的国库也就更加充盈,也就能有更多的粮草和钱财来解决边患问题,解决陛下头疼的事情。”
“说的不错!”皇帝朱元璋也十分兴奋,但是话锋一转道,“让他只上一上午课就行,不能一整天都不上课。所以,董爱卿你也就不必请假了!”
“陛下,臣这假是要请的!”董伦道,“如果只上半天课,那太孙殿下心系百姓难免会开小差,思索这些庄稼的长势,以及底下的人学的怎么样。”
“臣也不是故意找这个借口偷懒,臣也想参与进去!”董伦当即就表态道,“这些作物传入咱们大明,势必要有人来编纂。”
“很多人只愿意编纂一些圣贤书,修一修史书。对农桑一事的编纂往往是看不上眼的,但臣觉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有必要将这些事情编纂。”
“臣读了这么多书,为的不就是报效朝廷,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董伦道,“臣也愿意亲自耕种,臣虽然比不上劳作的农夫,但愿意将这些作物用文字记录、整理、编纂好,也算是略尽绵薄之力!”
“好!这个假咱批了!”皇帝朱元璋十分痛快道,“你们师徒俩齐上阵,必定成功!”
“多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