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还未到三十岁,说起朝廷在东南弊政的时候义愤填膺,更有惊人之语,竟想要动用大明官军弹压来自商人、士绅等集团的反抗,可谓大胆。
杨帆觉得有趣,历史上对杨溥的评价是“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恭敬谨慎”,他认为杨溥应是个保守的人,凡事精细谋划,可如今的杨溥根本不是那样。
杨帆并未反驳杨溥,而是顺着杨溥的话往下说,问道:“那杨贤弟认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都有什么?”
杨溥微微一笑,说道:“杨兄可算是问对人了,我从家乡游学而来,发现这越往南重商的氛围便越浓厚,然我大明朝自有其规定,例如商贾不能穿锦缎衣衫,就是为了限制商人的地位与权力。
但在远离皇权监管的地方,商人的地位却一直在悄然上涨,并与当地的官员沆瀣一气,官商勾结屡见不鲜,很多正直的官员吃穿用度的确不够,所以第一条,应调整官员的俸禄!”
纪纲闻言差点笑出声,忍不住调侃杨溥,道:“杨举子,你这不是变着法为你兄长讨实惠么?”
杨溥却摇了摇头,一本正经地说道:“纪兄此言差矣,我大明的官员俸禄是按照开国不久制定的,这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大明不断发展,人力的价格,还有物价都有变化,但官员的俸禄并未有变化。
我兄长陆行的品行两位已经了解过了,如他这般好官不应如此窘迫,所以提升官员俸禄合情合理。”
杨溥认为,很多官员需要过得体面,所以才与商人沆瀣一气,只要让俸禄到一个合理的范围,那很多人就不会与商人勾结。
杨帆笑了笑,说道:“杨贤弟的想法很有趣,这第一条我记下了,还有么?”
杨溥闻言忙不迭地说道:“有!当然有,沿海一代市舶司缺少监督,且对于走私商船的打击是不够的……”
杨溥与杨帆的第一次相见,就给杨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溥的许多主张,在杨帆看来都是极为激进的。
杨帆估摸着,这位历史上三杨之一的“南杨”杨溥年长后收敛了性情,将他年少时候的疯狂想法藏进了肚子里,变得老成。
杨帆与杨溥相谈甚欢,约定改日再相聚,不止是他们两个相聚,还要将陆行也拉上。
酒楼外,送别了杨溥,杨帆与纪纲沿着小路返回居所,纪纲轻声说道:“大人,这杨溥胆子真不小,知晓了您是监察御史还敢放狂言。”
杨帆仰面而笑,说道:“派人盯着杨溥,也要盯着陆行,确定陆行与商贾没有勾结的话,这人,可用。”
杨溥与陆行还不知道,他们已经悄然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改变他们命运的人,来了。
……
应天,三月初,大朝会。
今日的大朝会氛围一如往常激烈,李景隆等武勋将领,与文官的争论不休。
今日,李景隆再度向朱标进言,应立刻准备北伐事宜,为征伐瓦剌做准备,杨伯成、吴沉、詹同等官员,则扯出“徭役沉重”、“百姓疾苦”、“休养生息”等借口掣肘。
朱标听得一个头两个大,因为这事情已经争论了一个多月,总是没有结果。
李景隆的脸色涨红,高声道:“时不我待,若再不准备北征,我大明就要错过最好的出兵时机,谁能担待得起?杨大人,你能么?”
杨伯成看着盛怒的李景隆,慢条斯理地说道:“曹国公息怒,吾为了大明百姓,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说句实话,怎么曹国公就急了?”
杨伯成慢悠悠地转过身,对朱标道:“殿下,臣一心为国为民,若是不出兵瓦剌当真有什么后果,臣愿意担着!”
李景隆、郭镇、耿瓛等青年将官气得七窍生烟,杨伯成这话说的就是无赖。
鞑靼被大明打得几乎覆灭,瓦剌去年损失不小,瓦剌还敢跟大明对着干么?
未来五年之内,瓦剌都会龟缩着,到那个时候,朱标还真能翻旧账,治罪你杨伯成?
李景隆兴许是气糊涂了,对朱标说道:“殿下,杨伯成阻碍北伐,居心叵测,请殿下治罪杨伯成!”
李景隆此言一出,让吴沉等人抓住了机会,吴沉眉头紧锁,驳斥道:“曹国公慎言,杨大人与你政见不合,你就要治罪?这朝堂难道是你曹国公一人说的算么?”
李景隆一时之间语塞,见李景隆吃亏,耿瓛、郭镇等将官也陆续进言,支持北伐。
他们站出来,吴沉、宋讷等人也不甘示弱,两方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唇枪舌剑。
朱标望着他们的争论,有种淡淡的无力感,杨帆、蓝玉的案子朱标催促了多次,可办事的官员就是找各种理由拖延,让案子不能顺利结案,朱标总不能将所有负责的官员都抓了、判了。
就在两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毛骧走进了奉天殿,向朱标禀告道:“殿下,韩国公、魏国公、信国公,三位国公在奉天殿外求见!”
毛骧话音落下,满朝哗然,这三位国公年岁可不小了,已经很久没有来上朝了。
从法理上来讲,他们三位都有上朝参与朝议的权利,但他们的年纪实在太大了,早就远离了朝局。
“奇了,三位国公平时见到一位都不容易,今日怎么一起来到了大朝会?”
“莫不是有什么大事?惹得三位国公来?”
“八成是,今日有好戏看了。”
……
群臣窃窃私语,朱标则沉吟片刻,一挥衣袖,道:“快,请三位国公入奉天殿!”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是大明开国功臣里面地位最高的文臣武将。
朱标从龙椅上站起来,望着奉天殿的门口,过了一会毛骧在前,引着三位重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