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要将秦国那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理念广而告之,于这诸子云集之所,宣扬秦国之志,让天下有识之士皆能知晓秦国的抱负与追求,向世人展现秦国一统天下的坚定决心。
再者,人才乃强国之根本。
秦国欲成就大业,离不开各方贤才襄助。
正所谓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故而,他盼着能在这百家汇聚的盛会之中,慧眼识珠,发掘出那些潜藏在人群中的精英栋梁,使其为秦国所用。
而重中之重,秦臻明白,百家争鸣,各有其长。
他意欲博采众长,将百家思想精华汇聚融合,为秦国制定一套统一后的治国方略。
唯有汲取百家之长,方能构建起稳固的治国之基,使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长治久安,开创万世之基业。
同时,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变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稳步推进的漫长征程。
变法之举,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动荡。
如今秦国虽然形势大好,但未雨绸缪方为明智之举,当下恰是到了提前谋划、布局未来的时候了。
对于这些心怀壮志、欲投身秦国一展抱负的各家弟子,秦臻亲自提笔蘸墨,为他们每人都开具了一份文书。
这些文书,详细记录了每位弟子的姓名、籍贯、所学技艺等基本信息。
并特别注明,持此文书者踏入函谷,便可领取丰厚盘缠。
这笔盘缠数额,足以支撑他们一路顺畅抵达咸阳,不必为路途资费忧心。
当各家弟子们看到这一细节时,心中纷纷涌起一股暖意。
他们之中,许多人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投奔,未曾想,秦臻竟然如此重视他们,这般诚意,不仅亲自为他们开具文书,还考虑到了他们长途跋涉所需的费用问题。
一时间,厅堂之内,他们整齐有序地排成队列,依次上前,双手恭敬接过文书后,随后后退一步,纷纷向拜谢秦臻,言辞间满是感激与敬仰。
在这熙熙攘攘的众多访客之中,那位身着粗糙麻衣的少年,显得格外不同。
他身形单薄瘦小,双肩微微内扣,与周围那些意气风发的百家弟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然而,他那一双眼睛,却透着旁人难有的灵动与澄澈。
他亦如虔诚的信徒,每日破晓便起身,顶着晨光匆匆赶来,悄然伫立在秦臻居所外。
身旁,百家弟子们或高谈阔论,或神色匆匆,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
少年静静站在一旁,目光追随着每一个出入的身影,眼神里交织着复杂的情绪。
每当屋内传来秦臻那滔滔雄辩之声,少年总会不自觉地挺直脊背,神色里满是深深的折服;可当他望向远方,思绪飘远时,又难掩迷茫之色,却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