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沉默了。片刻之后他清了清嗓子,用故作欢快的声音说:“我写诗。”
“我记得行女在时,你是很宠爱她的。”
“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行女走了,救不回来了。我知道她救不回来了,是我亲手给她合上的眼睛。“曹植说。声音听上去有种刀割般的苦涩。“金瓠没了,行女没了,可日子还得过啊。”
他扬起了头,脸上的表情很平静,但在哥哥曹丕低下头烧纸的时候,他不易察觉的擦了擦自己脸颊上的泪痕。
曹丕听到“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时,手上烧纸的动作稍微停滞了一霎。把手头的纸烧完了之后,他站起身来,瘦削的身子在黄昏最后一抹夕光里映衬着,宛如一根倔强的竹子。
“子建,方便的话,帮我给仲雍写个哀辞罢。”
“好。”
曹喈字仲雍,魏副相中之子也。三月生而五月亡。昔后稷之在寒冰,斗谷之在楚泽,咸依鸟凭虎,而无风尘之灾。今之玄绨文茵,无寒冰之惨;罗帱绮帐,暖于翔禽之翼········
※※※※※※※※※※※※※※※※※※※※
开这个脑洞是因为,当初看三曹的集子看到这里时,我就很好奇,曹仲雍三月生五月亡,只活了两个月。为什么在子桓的孩子里这么特别,居然有哀辞留下来。当然也可能是其他早夭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哀辞但只有仲雍的留下来了。但无论如何,看得出子桓很爱这个孩子。一个出生仅仅两个月,但是在父亲心里非常特别的孩子,我觉得要么是这个孩子太聪明可爱了,要么就是他的母亲在子桓心里地位很高。加上女王跟随子桓多年膝下始终无子,个人觉得应该不至于。也许她有过,只是没有保住而已。所以就开了脑洞写了这个情节。但是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些写不下去了,因为自己都觉得对子桓和阿照来说太残忍。但历史上的确如此,无论女王有没有失去过自己的孩子,但子桓是实实在在的失去过好几个。想到他早衰的白发,我心里就好难过。
对了,文中最后一段的哀辞里我改动了两个字,原文是“魏太子中之子也。”其实原文这个“魏太子中之子”本来也有人质疑过是不是后人做注加的。因为子桓在当太子之前就已经有不止一个孩子了。所以我在这里干脆根据文中子桓当时的身份改了一下。希望考据的同学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