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仙侠修真 > 真路传奇 > 第四百二十二章 南王治国

第四百二十二章 南王治国(2 / 2)

“哈哈……”傻牛大笑起来,“不错不错,你小子终于知道深浅了。看来这些年,你确实长进不小哇。”

“师尊与我们一起,巡游南国已一年有余。”燕芸接着道,“爷爷,你还是向师尊说说,南王府的情况吧。”

百里轩这时说道:“蒙牛兄一直照看宗族后辈百里长青,有劳牛兄费心!”

“你那后辈,也很不错,没有贪图享受,做事中规中矩,兢兢业业,确实为平民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傻牛说得中肯,“你将他一个人,放到南王府,在陌生的环境中,全凭他一个人打开局面,施策施政,治理封国,有点难为他了!虽说南王在治理封国中,还有不少疏漏之处,但平民百姓的赋税,确实少了很多,而且每年来校场服役的人,也少了,百姓的日子,相比南国成立之前,好过多了。南国才成立十余年,南王能做到这样,算是很不错了。”

百里轩不动声色,点了点头。一年多时间在俗世巡游,他也了解南国民间情况。

傻牛见百里轩未置可否,继续说道:“百里兄,难道你对南王,还不满意?你不能指望别人,都能与你一般!南王真的不错,他也聪明,很有办法,管理那些政务官,也有一套。你看他设立司政、司安与司察,三者各司其职,既分权而立又互为监督,有效避免了很多官场弊病。这种办法,确实高明!”

百里轩脸上,露出些许笑容,点头应道:“嗯,是很不错。”说罢,他打起手势,示意禁声。

在场众人,燕芸尚未结丹,不明所以,余者皆释出神念,扫向雅间之外。接着,四人安坐,慢慢品肴饮酒,只是不再说话。

楼上天字号雅间里,十多个酒保、杂役,一阵忙碌,张罗出一桌丰盛宴席。随着酒保杂役们离开后,继之走进来几位打扮精致的侍女,侍立于宴席四周。稍久之后,这处天字号雅间里,才陆续走进来九位锦衣绣服的正客。这九位正客,每三人一起,皆一主两从,明显来自于不同的三方。

九人走进雅间,相互间稍作谦让后,便围坐到宴席之上。从他们之间的寒喧中,便可知晓诸人身份。其中三位主客,便是南王府的三位达官要员,分别为司政官——丰治平丰大人、司安官——沈垂正沈大人、司察官——杨言杨大人。而坐在三位达官两侧者,便是各自的门客。

众人落座之后,率先发话的,是司察官——杨大人:“我等蒙王上恩遇,各负重任在肩。丰大人不顾避嫌,将我等聚在一起,不知有何要事?”

司政官——丰大人,稍作沉吟,应道:“这个……明日四国使者,便到达豳州城,对方已先行遣人,拜访过本官,所携拜礼不薄,拜托本官,明日向王上谏言通商之事。想必二位大人,与本官一样,亦受此托。不知二位大人,如何处之?”

“往常一应国事,王上均及时过问。”司安官——沈大人,说道,“这次四国来访,早有通报,王上却一反常态,从未与我等,商议此事,不知为何?”

丰大人身边一位门客,这时接口说道:“小人曾长年在外游历,去过上国之内许多州郡。曾有听闻,那几个永久性封国,授予了几个特殊宗族。据说那几个特殊宗族之人,其中有不少人,能得高寿,寿命长达数百年。传闻那几个特殊宗族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延寿之方,外人很难接触到。”

“哦!王上当知晓,那几个宗族之特殊。莫非有因于此,王上才不与我等细说?”沈大人看向丰治平与杨言二人,继续说道,“如此说来,王上来自于百里宗族,在王上的宗族中,也有那种延寿之方流传?”

丰大人点头应道:“此等说法,十有**是真的。听说王上的宗族前辈,几百年前曾协助那一任虞皇,在沼岭州开疆拓土,消灭了沼岭州内,所有未开化的蛮人。估计王上的那位宗族前辈,现在尚存于世,否则,上国不会到现在,才授予百里族封地。”

“王上既不明说,我等作为下臣,亦不应妄测,就事论事吧。”杨大人开口说道,“王上一向慎独慎微,律已甚严,待我等下臣,却很宽厚。我等于情于理,也应尽忠职守,以报王恩。通商于国有利,无须使者拜托,本官也会向王上谏言。只是,那几个封国,距我南国甚远,通商是否可行,事先尝试事宜,还须好好商榷。”

“杨大人之言甚是!王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又宽厚至仁,让我等高俸无忧,得名得利。如此重恩,我等下臣,虽死难报,又岂敢贪得无厌,以私废公,给王上抹黑?”沈垂正说道,“君子坦荡荡,我等为公,无须避嫌。丰大人负责政务,通商之事,当不会反对。本官也以为,通商利国利民。既如此,明日面见王上,我等立场一致,谏言通商。”

……

三位南王重臣,在天字号雅间内,边饮边聊,所说所议,皆不离南国政务,既有官道建设之谈,也有举士扶商之议;既有追盗安民之事,也有官场渎职之语。其间,三人还说到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利益交换事宜,显然涉及个人私利。他们说话的神情,让人明显觉察到,他们对南王,既敬畏有加,又感恩戴德,所谋那点私利,多半都得到南王默许。

从三人言谈之中,别人也能了解到,南王的一些行事作风。在这三人心目中,南王无疑是一位英主,既勤勉谨慎,又宽厚待人。美中不足的是,南王极少私自外出,亲访民情,外部的世情民意,多半通过一些亲信之人去收集,而且,南王行事过于持重,偏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