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雨觉得自己参加无国界医生组织一点也不奇怪,她的性格天生喜欢自由,不喜欢被周围的人和物所束缚,喜欢那种想去一个地方就说走就走得感觉,满世界地跑本来就是她的理想之一,她的同学和老师都习惯了她的天马行空。每年寒暑假她在各地给老师同学们寄明信片,开学后会成为学院里的热门话题讨论好久。如果博士毕业后她像多数的同学那样往三甲医院挤破头地冲进去,她可能会感到约束;如果像个别一心走仕途的同学考卫生系统的公务员,她也觉得一本正经的环境有些压抑。别人看中的户口、编制、稳定的待遇、体面的社会地位这样的现实层面的东西她没有那么看中。未知的世界总令她感到兴奋,不确定的东西对她有种致命的吸引力,如果一辈子被规划好了,还有什么意思呢?她永远在路上,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事情,反正在哪里都是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救死扶伤,那么无国界医生组织是个很有诱惑力的选择。
然而来阿富汗是个很偶然的宿命般地选择,因为她那一年被《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迷得如痴如醉,她爱上了小说中的人物,她痴迷于小说中阿米尔少爷和仆人哈桑之间真诚的友情,她被小说坦诚又温暖的笔触打动,顺便也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总是和战争、贫困和苦难联系在一起的中亚小国进入了她的视线。
光看中文版没有尽兴,大学里的同学考四六级时都拿着习题疯狂刷题,她托人买了本《追风筝的人》小说英文版看得津津有味,让同学觉得她确实疯狂地爱上了这部小说。
在作者笔下,阿富汗散发出别样的味道,带有异域风情,方雨心中什么东西像一粒种子一样被引发出来,觉得阿富汗这三个字和自己灵魂深处产生了某种链接,也许那里有种说不清楚的宿命感的东西在那里等着自己。原本她被上级安排去非洲的,她申请去了阿富汗,然后像个战地记者一样义无反顾地冲向了那里。
像很多不时爆发战争和冲突的地区一样,这里既有硝烟弥漫,也有朴实善良的百姓,当然还有来自世界各自优秀的同事们,其中默罕默德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美国读得医学院,毕业后在知名医院工作了几年,想休息一个阶段四处看看,回到家乡服务是一时兴起。他有些儿时的朋友有的还在,也有的因为战乱的原因失去了联系。
他工作之余带着方雨走过了他度过童年的一条条小巷,像个导游一样给她介绍着一个最真实的阿富汗,他们一起看《追风筝的人》,讨论着里面精彩的情节,方雨觉得一切都像做梦一样,默罕默德简直是从小说中走出来的人物。
“是啊,我不是个传统的中国女人,我好像对那种贤妻良母的角色兴趣不是很大。我周围的朋友同学以前上学时还说我是暂时没玩够,到了年龄心就会收起来,会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其实是他们不了解我,我现在到了年龄也没有很强烈地有想生儿育女的愿望。人和人看起表面差不多,内在是千差万别的。”方雨坦诚相告,不知道这个儒雅的男人会作何感想。
“你忘了我是在美国成长的,我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观。这个时代不是过去了,女人只有依附于男人才能生活,现代女性不用被自己的角色束缚住,想做什么都可以去努力尝试,不管你是全职主妇在家里照顾孩子还是大公司的老板,你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追求自我独立聪明的女性我会很欣赏。你别忘了,我妈妈我姑姑都是这样的女性,从小和她们在一起,她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觉得很好,我也佩服这样的女性。”
“你妈妈姑姑受过很好的教育,都在努力工作,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阿富汗的现状,社会责任感很强,心怀天下,不是等闲之辈,简直是阿富汗的女性之光。阿富汗多一些这样的女性明天就可以大胆期待成为一个先进国家了。”方雨由衷地佩服着默罕默德的女性长辈。
“多谢您的夸奖,其实在我心里,你和她们是一样的,有爱心,有责任感,都是优秀聪明的闪闪发光的女性。”默罕默德真诚地看着方雨,喝了一口咖啡。
默罕默德经历同样丰富,他甚至提前经历了方雨在毕业前未曾经历过的战乱,对这种对话的应对自如对他而言简直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