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 20年归来仍少年 > 第三百六十九章 为什么没有回信?

第三百六十九章 为什么没有回信?(2 / 2)

爱你的琰

1998年8月15日夜于紫华

张琰所在的喷织车间和谢洁的络筒车间离得很近,喷织车间的后门与络筒车间的前门斜对着。戴上雪白的帽子,穿上雪白的围裙,谢洁立刻就变成了标准的纺织女工。不,纺织女干部。

络筒车间的主要任务是把管纱或者管线卷在机器上绕成筒子。在把线绕成筒子之前,得先清除完纱线上的疵点和杂质,这样才能进入到捻线工序,捻线就是用两根或多根单纱经过并合、加拈,制成强力高、结构良好的股线,再把加捻后的股线卷绕在筒管上。捻后的股线卷绕在筒管上以后,这个车间的所有生产和工艺就算完结了。然后,工人们用推筒车推着这些筒管,一车一车把筒管送喷织车间。络筒是织布前端的工序,布匹有没有瑕疵和筒管质量密切相关。

张琰一有空就跑到络筒车间串门子,找谢洁聊天。见过好多次以后,他们越来越熟悉。尤其是进厂培训那段时间,他们成天三人一团,五人一伙去溜达,去查看厂情,新鲜感、好奇心还有主人翁的使命,促使着他们走遍了工厂的角角落落。

浩达棉纺织厂的体量特别庞大,除了生产区和生活区以外,子校、医院、幼儿园、影剧院、舞厅、招待所……应有尽有,俨然是一个用围墙圈起来的独立社会。

一同进厂的这一拨新干部在厂里待了快两个月之后才知道,围绕着厂子周边还建有浩达棉纺织厂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和五村,每一个村原本都是浩达的地盘,但后来这些村子跟摊煎饼一样越摊越大,渐渐就连在一起,朝外围延伸,边缘已经摊到了城乡结合部,没有1个小时走都走不完。住在这里的人近半数都是浩达棉纺织厂的工人,方圆一公里到处都是纺织女工。

这天下午下班后,张琰和周福贵、谢洁在食堂碰上了,周福贵被分配到浩达子弟中学当老师,子校离男单楼将近一公里路,学校给他安排有休息室,现在他中午不回宿舍了,张琰除了晚上在男单身楼里能见到他,平时,他们见面的次数并不多。

周福贵给他和谢洁说他去浩达中学时,每天都要路过那些厂外村,就把听到的,看到的,有关厂外村的奇闻野史聊了个痛快,把那里说成了一个与大城市格格不入的贫民窟,说成了枭雄出没的上海滩,甚至,黑社会横行的帮会聚集地。

张琰和谢洁越听越好奇,饭后他们就去那里溜达。路上,他们又碰到了一起进厂的安鹏飞和另外一名毕业生,于是,他们5个人边聊边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这个厂外之地。

沿着这几个村子越朝里头走,就越能看见这里破败不堪。这里的房子大都是棚户房,用砖头歪歪斜斜垒成的刚超过头顶的墙上,搭满了石棉瓦和牛毛毡,一个挨一个。街道又窄又脏,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成群成群的绿头苍蝇“嗡嗡”乱飞。

从高处俯瞰,这几个村子就像几头病入膏肓,大小便失禁的老黄牛,低矮破败的房子和满街的污水,犹如老黄牛排泄的屎尿,一坨一坨,一滩一滩。满地屎尿招来成群的苍蝇蚊子,“嗡嗡”声犹如一支支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