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负荆请罪(2 / 2)

当差的兵卒什么时候见过这种场面?都是面面相觑,直到杨帆与吴昭等官员出来。

吴昭举目望去,见到刘启跪在那里,说道:“刘大人,你们这是干什么?阴雨连绵为何背负荆条?何至于此?”

吴昭伸手就要搀扶刘启三人,刘启却红着眼,对吴昭说道:“吴大人,下官有罪,下官三人多年来疏于市舶司政务,对市舶司的事情多有疏忽,更与钱唐、范星等商贾有所往来。”

说着,他举起手中的锦盒,道:“这是下官刘启,及同僚张正、项隆,多年来与钱唐、范星等商贾往来记录,愿意上交给吴大人、杨大人,以表吾等的心意!”

项隆低眉顺眼,一脸的悔恨,道:“下官只恨自己识人不明,错交了朋友,如今悔之晚矣,只求杨大人与吴大人能宽恕一二,念在下官等多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给吾等留一条活路!”

张正满脸泪水,也是悔恨万分,道:“杨大人,吴大人,吾三人愿意戴罪立功,为调查案件尽一些绵薄之力,还请两位大人给我们一个机会!”

三人的姿态已经放得很低,吴昭闻言露出不忍之色,不过这事儿吴昭可做不了主。

他咳嗽了一声看向了身边的杨帆,没笑挤笑,道:“杨大人,这外面太冷了,不如让三位大人先进去再说?”

杨帆深深地看了三人一眼,含笑说道:“也好,王图,快去为三位大人寻身衣裳来。”

杨帆这话一出口,让心悬起来的刘启三人松了一口气,看上去杨帆有要接纳他们的意思。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衙门,正堂。

穿上了衣裳的刘启三人目光都落在杨帆身上,等待着杨帆给他们一个确凿的回复。

杨帆的神情平静,道:“三位大人远道而来,按理说本官理应设宴,为三位接风洗尘,不过三位来负荆请罪,出乎本官的意料。”

“三位大人送来的账册,本官已经开始派人着手调查,三位的诚意本官亦看到了,在这里吾可以给三位一个保证,只要没有参与到支持悍匪、支持海贸走私,吾可以保你们周全。”

刘启的眼睛一亮,松了口气,大声说道:“杨大人深明大义,下官等愿意全力助大人彻查案件,将市舶司内的蛀虫清除!”

刘启的办法起了奇效,以杨帆当今的权势,要保住他们三个不是什么难事。

项隆、张正皆露出狂喜之色,项隆拱手起身,向杨帆表态,道:“杨大人,有什么事情下官能帮上的,您尽管说,我定全力相助!”

杨帆微微一笑,温和地说道:“查案不在朝夕之间,三位大人来福州城,理应设宴款待。”

当日,杨帆在福州城内酒楼设宴,款待三人,也算是安了三个市舶司提举的心。

宴席上,刘启忍不住与杨帆大倒苦水,讲述了他这个市舶司提举的不容易。

刘启声称,他身为泉州市舶司提举,随着海运贸易的暴涨,公务越来越多,但享有的俸禄却一直没有变化,干得多、俸禄少,每日见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里流淌过,能不动心?

刘启苦着脸,半调侃半认真地说道:“也就是下官不慕名利,本事平平,否则下官再年轻个十年,也得插手进去,从中牟利。”

刘启的话可谓推心置腹,也说出了这福建所有与海贸有关的官员现状。

他们的俸禄太少了,朱元璋制定的官员俸禄在明初的时候还算不错,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但随着大明立国二十七年,社会日渐稳定,经济不断发展,这俸禄便不够了。

廉洁中正的官员如陆行,过得苦哈哈,一年到头来家里人勉强度日,接济百姓便掏空了家底。

保有底线的官员如刘启、吴昭等,平庸却不干坏事,逢年过节旁人送些礼物,他们也不拒绝,日子过得滋润平淡。

再往下就是将手伸到了海贸利益里,从中牟利的,这种人在福建的官场上占据了非常多。

刘启真诚地对杨帆说道:“所以,杨大人要改变福建官场之现状,一个要靠严查,彻查不法之徒,一个要靠俸禄,这俸禄不可不改。”

吴昭扶着额头,头疼地说道:“刘大人,谈何容易?陛下制定的规矩,谁能说动?是你?还是我?”

说着,吴昭偷偷看了一眼杨帆,在座的人里能左右当今陛下想法的,就剩下杨帆了。

杨帆微微颔首,道:“福建省的官员俸禄,本官这几日曾详细看过,不止福建官员俸禄,其他地方的俸禄也有一样的问题,此事我会亲自写奏疏送往应天,诸位就不必再担心了。”

项隆、张正对视一眼,项隆高兴地说道:“下官替福建上下官员,谢杨大人!”

刘启、项隆、张正的配合,使得杨帆的调查越发深入,将调查的脚步迈入了三省市舶司内。

从洪武二十七年四月中旬,到洪武二十七年四月末,前后共缉捕了三省市舶司官员、吏员总计十五人。

又顺着这十五人调查下去,查出来与之勾结的官员九人,商贾十八家,可谓令人心惊肉跳。

在这段时间内,杨帆对于福建其他官员的调查也并未停下,陆陆续续又抓捕了十余人。

且调查的风暴已经从福建省扩散到了广东、浙江两省,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三省人心惶惶,民乱四起,更出现了暴民围攻县衙的事情,险些攻陷县衙。

又一道难题摆在了杨帆的面前,面对民乱,怎么办?

这看上去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有了民乱,镇压不就好了?问题是当前可不是乱世。

大明开国才二十七年,民乱因杨帆而起,别管是因为他查案还是因为他残暴不仁而起,杨帆都有责任。

若杨帆坐视不管,这民乱势必愈演愈烈,最后的结局大概是杨帆被召回京城。

若杨帆力排众议出兵,清剿发起民乱的暴民,势必会血流成河,这骂名谁来担负?

福州府,福州城,承宣布政使司衙门。

五月,春夜,凉风习习,杨帆望着一轮明月出神,王图则将这几日又闹出民乱的地方说给杨帆听。

“大人,浙江、广东又新出现三股民乱,属下认为,这不动兵怕是不行了。”

王图很清楚,民乱这矛头是冲着杨帆来的,杨帆若退缩,将会万劫不复。

纪纲微微颔首,也附和道:“大人,可修书一封送往应天,请应天准许您调遣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