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潮还在信件中说了倭寇一事,冯潮会协助陆行,将倭寇全部扫除,请杨帆放心。
杨帆将书信放下,问道:“北面可有战报传过来?这天气越来越冷,九江的时间不多了。”
王图摇了摇头,说道:“大人,还没有消息传来,不过根据上次的战报,曹国公应该到唐努山了。”
杨帆微微颔首,语气充满了期待,道:“希望九江那边一切顺利,早日凯旋。”
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下旬,唐努山。
整个十二月份,明军的征伐就没有停歇过,从杭爱山到控奎河,又从控奎河到唐努山。
明军与瓦剌历经四场战役,每一场都以明军胜利告终,唐努山之战,明军更是将瓦剌残军逼上了绝路。
寒风阵阵,雪花飘荡,一座孤峰上,瓦剌军已经被围困在这里整整三日。
围坐在篝火旁,佛家奴的脸色铁青,轻声说道:“我们军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再拖延下去,恐怕会被彻底困死在这里。”
佛家奴的脸色不好看,一方面是心忧己方的处境,一方面是因为他这些日子都没有吃过什么像样的东西。
明军进攻的节奏太快了,从鞑靼在捕鱼儿海被歼灭,到三千营抵达杭爱山附近,只用了三日时间。
从那之后,明军的攻击就没有断过,正应了阿木尔的话:李景隆要歼灭瓦剌!
佛家奴后悔了,后悔没有早一些听取阿木尔的建议,早一点撤离,翻越唐努山,如今,他们被困在唐努山的某处山上,正在磋商明日的突围的计划。
阿木尔微微颔首,说道:“大汗,若一路突围我军恐难以突围,不如分三路,虚虚实实,方能有机会。”
全国公观童闻言,说道:“三路,一个正路,一个小路,还有哪条路?”
三天时间,已经足够全国公观童摸清山中的情况,找到所有下山的路。
阿木尔取出一幅简陋的地图,在地图上,绘制出一条从他们所在山峰下山的小路,道:“这三日老夫派人在山中探索,找到了一条勉强能下山的路,道路虽然崎岖,但若是趁着夜色掩护,定能成功突围!”
阿木尔用手在地图上重重地点了点,说道:“我瓦剌的存亡,就在此一战!”
佛家奴的目光,盯着地图,喃喃说道:“离开了唐努山便是乌斯河,没有了高山阻挡,风雪更甚,明军固然不会再追击,可……”
佛家奴的话没有说下去,因为,在乌斯河抵抗寒冬,不比对抗明军容易多少。
阿木尔叹了口气,说道:“事已至此,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大汗,请您下令吧!”
阿木尔心中是有些埋怨佛家奴的,要不是佛家奴优柔寡断,也不会错失撤退的良机。
佛家奴握紧拳头,说道:“好!明夜!明夜我军分三路,突围,一定要杀出去!”
瓦剌退无可退,决心拼死一战,翌日,子时,瓦剌军分三路突围出山。
李景隆一直在等待瓦剌突围,等待瓦剌主动出击,送上门来,结果被李景隆逮了一个正着。
唐努山之战,被视为大明彻底征服漠北的标志,这一晚,瓦剌最后的精锐损失殆尽。
万人的精锐最终随着佛家奴跑出去的,就剩下两千人,其余的精锐全部被斩杀。
两千残兵败将逃离唐努山,还有万余老弱妇孺,奔往乌斯河,至于这些人最终能活下来多少,全凭天意。
洪武二十七年,年末,明军打破瓦剌于杭爱山,至此,漠北被彻底肃清。
困扰了大明几十年的北方边患,终于在李景隆的手中被终结,跟随李景隆北征的文武官员,未来也成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名垂青史!
洪武二十八年,一月初,征虏大将军李景隆率军,于唐努山大破敌军后,班师回朝。
副将郭镇、耿瓛,率军驻扎于杭爱山与忽兰忽失温,为大明未来组建都司卫所做准备。
洪武二十八年,二月,朱标正式设立“安北都指挥使司”,下辖两司、五所。
杭爱山都司、忽兰忽失温都司,以及唐努、控奎河、捕鱼儿海、库苏泊、和林,五守御千户所成为第一批设立于漠北的都司、卫所。
同年,二月初,李景隆率领大军抵达应天,皇太子朱标亲自为李景隆设宴,庆功。
李景隆在经过北平府的时候,还特意停下,拜见在北平府的朱元璋,结果朱元璋并未见李景隆,而是赏赐了他一柄佩剑。
李景隆神气极了,因为这佩剑,乃是当年朱元璋征战时候所佩戴的。
李景隆戴着佩剑,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恨不得将佩剑顶在脑门上显摆。
应天,奉天殿。
朱标于奉天殿,与群臣一起庆贺,他的笑容就没有停下来过,举杯,道:“这一杯酒,敬曹国公,为我大明肃清敌寇!”
李景隆闻言连忙起身,说道:“殿下言重了,臣能肃清瓦剌、鞑靼,全仰仗我大明将士上下一心,更仰仗去年我大明对瓦剌、鞑靼的征伐,削弱其实力。”
李景隆的头脑极为清醒,丝毫不贪功,更没有忘记去年明军出征的功劳。
朱标闻言仰面大笑,赞道:“曹国公立下大功,却能不忘提同僚的功劳,看来出征一次有所长进,哈哈哈,来,干!”
李景隆饮下一杯酒,说道:“殿下,臣听闻设立两大都司五守御千户所,是杨大人的主意,为何今日不见杨大人来参与庆功宴?”